近年来,新沂市法院紧紧抓住业绩考核这个“牛鼻子”,紧盯质量和效率两条“生命线”,通过搭建考核载体、调整考核权重、优化考核途径,实现“指标基数均衡化、节点管控精细化、审限管理严格化”。2019年,该院受案数同比增长3.12%的情况下,审执结案件数同比增长4.30%,结案率、法定期限内结案率分别高达95.18 %、97.54%,各项核心业务指标连续三年全市排名第一,居全省法院前列。
一、搭建多元载体,实现业绩考核系统化。再造考核机制,先后制定实施8项司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形成涵盖审执团队组建、人员分类管理、案件繁简分流等各方面的精细化考核平台。一是信息考评系统平台。强化功能性开发利用,自主建设法官考核、法官助理考核、书记员考核、行政人员考核4个信息化考核系统,实现工作业绩全程留痕,考核结果实时“在线”生成,绩效排名各类人员随时掌握,提升业绩考核效率。二是办案质绩竞赛平台。以审执团队为基本考核单位,实施“定目标、定方案、定范围、定责任、定奖项”,与奖励评优挂钩、与晋职晋级挂钩的“五定两挂钩一次生成”考核方案,开展季度办案竞赛活动,提升业绩考核实用性。三是动态质效评析平台。推行“三评两查一整改”制度,评考核内容完成度、考核方式认同度、考核结果准确度。从法官角度查质效短板,从审管角度查管理瓶颈。找准存在的问题,随时对考核系统进行技术升级,提升业绩考核执行力。
二、引入多重赋分,实现业绩考核精准化。以省法院权重系统的办案权重为基础值,将所有考核事项进行“数值化”分解与调整,形成全覆盖的权重换算体系,切实打通审判与执行之间、不同办案角色之间的考核壁垒。一是分级分类,“加减”调整。以案由为区分,调整案由基础权重值,如可批量集中办理案件相应减少权重值,新类型案件相应增加权重值;以程序难易程度为区分,调整类案权重值,如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权重值记为4个民间借贷案件权重,涉医疗纠纷权重值均增加0.63,速裁速执案件、特别程序案件相应减少权重值;以风险预判为区分,调整个案权重值,如存在信访风险案件、市委重点关注与调度案件相应增加权重值。二是正反相辅,“双向”调整。审判团队设立最高在办案件数量指标,业务庭设立每月最低办案数量指标,全院设立年度未结案件数量上限指标,使案件良性循环。开展重点评查,即审委会每季度开展一次发改案件等重点评查,业务部门逐月开展案件规范等常规评查,根据评查结果,对相关质效不达标、不规范的案件进行权重减扣,促使干警不断提升办案质量。三是团队细化,“内向”调整。保持个案权重值总量不变,实行审判团队内部权重比例二次分配,实现法官与法官助理、书记员考核互补。根据法官权重值总量,对法官助理“分担式”考核,对书记员“关联式”考核。以庭前调解、庭审、文书制作等重要节点为依据,法官助理权重值最多可达85%。制定单独的书记员评分体系,以跟办案件数量、参与庭审次数、案件送达次数等辅助性工作为依据,折算工作量。四是有效激励,“赋成”调整。强化办案效果提升,把“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司法公信力、提升法官综合能力”作为标尺,在权重总值计算完成后,单独设立“司法公开、文书制作、庭审质量、调研成果”等权重附加值,计入最终考核权重值。
三、创新多种途径,实施业绩考核智能化。推行审管办、业务部门、审判(执行)团队“三级”考核,明确考核总体流程,不断丰富考核权重生成流程。一是“嵌入式”生成。在效率指标上,实行预置嵌入,即将全院、业务部门、审判团队三级基础指标嵌入办案系统,在完成基础指标的基础上,方可触发权重值计算。实行节点嵌入,即针对法律无明确时限规定的案件节点流转,增加“开庭、合议、文书签发、送达”等阶段性时限规定,如未按节点时限完成,本案结案后权重计算进行自动减扣。二是“调取式”生成。通过案件评查管理系统,升级再造关联质量管理平台文书的评查结果,自动生成各部门及各办案人员案件质量赋加权重值;通过终本案件管理系统,依据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后续采取措施、四查结果、当事人提供线索登记与反馈等情况,生成执行案件质量赋加权重值。三是“推送式”生成。在公开指标上,实行“四个关联推送”,即将案件流程信息、庭审直播、裁判文书、执行信息等公开,以案号为检索向考核系统关联推送,通过设置公开系数,每月自动生成各部门、各团队、各办案人员案件公开权重值。四是“补录式”生成。在其他附加指标上,实行自行申报补录和组织申报补录“双重补录”。通过信息系统补录庭审、文书、案例、优秀信息、优秀司法建议、调研成果等获奖情况后,即按比例自动生成最终权重。在“补录式”生成考核的激励下,先后获评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2次二等奖、1次三等级、2次优秀奖,调研成果成绩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