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这么一句话,每到周末,许多家长和孩子奔走在各类培训班之间。但看似选择多样的校外培训机构其实也暗藏“跑路”风险,一句“关门歇业”往往就让家长们的培训费打了水漂。近期,徐州铜山法院适用速裁程序,快速妥善化解了因某美术培训机构关门,家长要求返还预付培训费用的合同纠纷系列案件,高效维护了家长们的合法权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01
机构关停,50余名家长退费无门
2020年6月,原告张女士在某美术培训机构为孩子报名了素描课程,并交纳了半年的培训费用共计5000元。时至年底,课程快到期时,该机构推出了“续费七折”的活动,张女士又为孩子交纳了3500元的培训费用。
但是新课程尚未开始上课,培训机构就在未提前通知消费者的情况下关门停业并搬离了原地点,张女士多次联系工作人员无果后,将该培训机构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已经交纳的3500元培训费。
和张女士一样在此培训机构提前交纳培训费用的还有50余名家长,在多方寻找、退费无门的情况下,家长们陆续将该机构诉至法院。
02
示范诉讼,明确培训机构责任
铜山法院审理认为,这一系列案件法律关系明确、事实清楚,虽然每个案件的诉讼标的不大,但涉及群体较广、人数较多、社会影响较大。家长们对该教育公司“跑路”行为十分不满,要求其退还剩余课时费用。
该批案件标的额较小,原告均未委托诉讼代理人,也未推选诉讼代表人,被告前期一直处于失联状态,影响了案件的送达及开庭。为了有效化解家长与培训机构之间的纠纷,铜山法院决定采取示范诉讼的方式先行审理张女士等人的案件。法院认为,被告教育机构未按已排课程上课,以关门不营业的方式拒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原告有权利解除合同并要求返还已经交纳的培训费,遂判令被告返还原告预支的培训费3500元。
03
判调结合,高效维护家长“腰包”
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诉求是尽快退款,为了妥善化解矛盾,承办法官陈栋也在不断寻找培训机构的相关负责人消息。经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到该机构负责人,陈栋从法律、情理出发,向其说明法律规定,分析利害关系,经过反复沟通,在充分了解各位学生家长的诉求和培训机构的履约能力后,法院综合考量确定了多种履行方案,即学生可在新的机构继续学习,也可解除合同、分期还款。
最终,家长们和培训机构达成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培训机构正在按照协议约定办理退款,孩子们的考级证书也都追回来了,发放到家长手中。
近年来,随着消费理念的转变,预付款消费的模式普遍存在于教育培训机构、游泳健身、美容美发等行业。而教育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在履行协议过程中时常会产生纠纷,甚至会发生机构“卷钱跑路”的现象,家长往往缺乏证据导致维权困难。因此,家长购买课程时,首先应对教育机构的资质进行筛查,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课程标准并约定协议解除的情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