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徐州中院召开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闻发布会。会上,市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单云娟通报了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情况,研究室主任吴一冉发布了《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四条措施》。发布会由市中院宣传处处长褚红艳主持。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四条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聚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目标,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结合徐州实情和法院实际,制定以下十四条措施。
公正高效解决商业纠纷
01、快速化解涉企纠纷案件
畅通网上立案、邮寄立案渠道,依托全国人口信息查询等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跨域跨层级快速立案服务。深入推进涉企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全链条要素式审判模式,加大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独任制审理机制应用,灵活运用“示范诉讼+集中调处”机制,快速办理涉企案件。
02、快速兑现企业胜诉权益
持续开展“彭城风暴”执行直播活动,常态化开展被执行人手机搜查,严惩被执行人借用他人网络支付平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行为。坚持善意文明执行,依法审慎采取强制措施,及时告知保全到期、案款发放等信息,结合企业经营状况惩戒警示适用到位、信用修复落实到位、合规审查指导到位、暂时困难企业保护救治到位、财产处置宽限期运用到位、财产处置公开到位。
03、规范开展涉企财产保全
充分审查保全申请的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紧迫性,精准判断企业胜诉概率、偿债能力,做到应保尽保、当驳则驳。依案确定是否提供担保与担保的比例,对于胜诉概率极高的申请企业,允许免于提供保全担保。合理选择企业被保全财产,灵活采取保全措施。对已经足额保全或者保全到大量财产的案件,加快办理进度,缩短财产保全时限,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04、优化委托鉴定流程
加强鉴定必要性审查,明确有争议的专门性、技术性问题,精准确定鉴定范围。优化鉴定机构选择,对重大疑难复杂的工程造价等争议,采取竞标方式确定鉴定机构。跟踪鉴定实施过程,督促鉴定机构按照承诺期限完成委托事项并提交鉴定报告,压缩鉴定周期,降低鉴定费用,减轻企业诉讼负担。
05、广泛适用“先行判决+部分调解”
对涉企诉讼中无争议事实、已审理查明的要件事实,采取先行判决或者部分调解方式,层层限缩争议范围,快速化解纠纷僵局。
06、多元化解涉企矛盾纠纷
深入推进商会商事调解,在事实查明、法律分析、调解协议制定等方面做实业务指导,对达成的调解协议,及时通过司法确认赋予强制执行力。畅通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常态化运行法企互动平台,及时受理反馈企业诉求。
持续提升企业清算与重整效果
07、深入推进“执破一体”工作
成立“执破一体办案中心”,一体负责债务人企业的执行案件和破产案件,完善以破促执、以执助破配套机制,实现涉企债务集中清理、公平受偿。强化“立、保、审、执、破”全流程衔接,推进破产原因识别关口、重整和解启动关口前移,加快实现企业救治出清、矛盾源头治理。
08、优化小微企业挽救退出机制
针对小微企业债务特点,搭建集体磋商平台,建立进入破产程序前多元解纷机制,促进债务纠纷一体化解。简化小微企业破产程序,合理缩短管理人指定、清产核资、审计评估、债权人会议、方案制定表决等环节期限。对具有挽救价值的小微企业,及早通过重整、和解等方式开展救治。积极运用经营者个人债务一并清理、重整中出资人权益保留机制,加强小微企业出资人权益保护。
09、深入推进破产案件公益管理
遴选破产案件公益管理人入库履职,对于公益强制清算等简易破产案件,采取“随机+轮候”的方式指定公益管理人。建立破产案件一体化管理平台,强化资金监管、信息共享,降低公益管理人履职成本,推进破产案件快办快结。将公益管理人履职情况与考核评价、动态管理及竞争性选任挂钩,促进公益管理人依法高效履职。
服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
10、稳定企业司法预期
坚持罪刑法定、谦抑审慎,正确区分经济纠纷和刑事犯罪,依法认定企业及相关人员行为性质,不因涉刑问题影响企业民事权益保护。坚持鼓励交易、弘扬诚信,充分尊重和保护企业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合理判断各类交易特别是新型交易模式的合同效力,充分保护守约企业合法权益。坚持合法性审查、合理性判断,监督行政机关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保护企业信赖利益。
11、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紧扣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对工程机械及装备制造、绿色低碳能源、医药健康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情节严重的故意侵害知识产权行为,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发挥徐州知识产权法庭集中管辖职能,依托淮海经济区知识产权执法司法协作机制,扩大纠纷解决渠道,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12、规范企业内部治理
加强中小股东、债权人权益保护,依法追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实施关联交易“掏空”企业、非经营性占用企业资金、违规担保向企业转嫁风险等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法律责任,维护健康投资环境。从严惩处企业工作人员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保护企业及股东合法权益。尊重企业内部自治,强化管理者责任,有效避免和破解公司治理僵局,促进企业正常经营。
13、化解企业用工纠纷
丰富劳动争议解纷方式,共同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处中心,提供争议调解、法律援助服务。设立劳动争议巡回审判点,畅通调解、仲裁与诉讼、执行衔接渠道,灵活适用劳动争议小额诉讼程序、督促程序,促进纠纷高效妥善化解。
14、推进企业依法经营
健全常态化跟踪服务、走访调研、风险预警机制,深入企业进行“法治体检”,以司法建议等形式发布行业风险提醒,助力企业诚信合法经营,推动行业健康发展。